纪实、深度、冷门——中国独立纪录片推荐

Documentary

This article was last updated on <span id="expire-date"></span> days ago, the information described in the article may be outdated.

纪实、深度、冷门——中国独立纪录片推荐

每当我们把视角从北上广的车水马龙和琉璃光彩里抽离出来,很多纪实类影片的色彩就变得恍如隔世,似乎某一瞬间都不像这个时间线里的东西。

我突然觉得,为什么中国如同这一类的电影,比如《红高粱》、《隐入尘烟》之类的 文艺纪实类 电影,一到这类的题材整个电影画面的格调和整体的氛围就会变得扑朔迷离和怅然往复?

究竟是你我生活在包裹太多虚伪和谎言的城市光鲜里,还是平淡清冷的县城样貌才是这个中国最真实的底色。

中国这个千年以来背靠农耕、宗族而起的乡土社会,最后也将落地归根,回归乡土。而中国人骨子里里就有一种独特的乡土情结,亘古不变,这也是这些纪录片能取得观众共情的原因。

但近年来,中国大陆的言论自由在进一步收紧。而独立纪录片的“独立”之处在于 不受官方意志左右,寻求思想上的自由。 主动寻求体制外空间的话语权,与体制内的主流意识形态划清界限,反应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阴暗面,将镜头对准少数群体,以博取观众的共情,促进相关制度的改良。 但严苛的制度限制了独立纪录片往商业化方向发展,也使得它们失去了像主流电影一样获得国家电视台和政府资金的机会,缺乏宣传展示的平台,致使电影人在拍摄制作独立纪录片的道路上步履艰难。

这些电影或许在国内得不了奖,甚至于无缘银幕,但是没关系,还有真正的电影人,敢于发声,守护真相,中国电影还有希望

这就是纪录片,它不给你那些镜花水月的幻象,它给你一场皮开肉绽的、残酷的、荒芜的生活真相,有些人看过绝望,有些人却看到微光。

《隐入尘烟》

隐入尘烟下架让这部作品的讽刺完成了最后的升华。

《高三》

《出路 education》

《宇宙探索编辑部》

《最后的棒棒》

《四个春天》

🎬电影:四个春天(2017)
💁‍♂️导演:陆庆屹
🎙️音乐:情绪的尽头是沉默
🥇奖项:FIRST 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

《狗十三》

他一直坚持拍摄现实主义电影,而且自我要求很高,是中国目前现实批判主义电影的旗帜。

《我们俩》

《活着》

年代记实录,看了让人不舒服,特别是里面的台词,虽然他们在拼尽全力的活着,可是却又显得如此可笑和悲凉。“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

《杀马特我爱你》

在大众媒体的话语体系中,杀马特等同于低俗、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而本世纪初,在广东一带兴起的杀马特一族,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十几岁进厂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在流水线上出卖体力、感觉不到存在的意义,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日常被孤独、压抑、苦闷填满。于是他们只能通过廉价而又扎眼的发型获得心理上安慰(即:有人关注我、关心我,哪怕是异样的眼光)。这种发型进而发展成一种身份上的认同,工厂流水线上一个个孤独的个体终于有了归属。他们宁肯被辞退、找不到工打、忍饥挨饿、遭人唾弃,也要保留自己的发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感觉自己是完整的、自由的、有归属的。至于后来网络直播平台上戴着假发套、装疯卖傻的“杀马特”,早已不是当年这群孤独的人了。这群人最后终被无力穿透的阶层困住,重新坠入千篇一律的生活。

毛坦厂的日与夜

移民英国梦 新加玻拍摄

零零后

记录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高十

剩女 以色列拍摄

异类

🎬电影:异类
💁‍♂️导演:Wang Ziyi 王子易
🥇奖项:第三届 86358 电影短片交流周华语短片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

小则看老师,中则看教育,大则看制度。

两个主题:教育与友情
一个是落后的思想决定的落后教育
一个是悲情的英雄主义

观看渠道:Wang Ziyi

镜子

人在三和

阿辉

《我的诗篇》

💁‍♂️导演:秦晓宇
🥇奖项:2015 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爵奖

Author: WhaleFall

Permalink: https://www.whaleluo.top/china-documentary/

文章默认使用 CC BY-NC-SA 4.0 协议进行许可,使用时请注意遵守协议。

Comments